平静下来,重新审视美国市场
全球商品卖给谁?想必很多人首选大市场。在当今世界上,中国、欧盟、东盟、美国是少数几个具备大市场容量的国家和地区,而中国和美国又不同于欧盟和东盟的区域大市场,是真正的单一经济体大市场,受到全球瞩目。
长期以来,美国因资本量、资源禀赋、市场容量、消费能力、经济实力俯瞰全球,令很多生意人心向往之,从多方面印证了“得市场者得天下”这一说法。然而,当我们谈论美国的时候,似乎又难以一言一概之,它自有强大的优势,但又是那么复杂、多变,特别是近年来该国出现了一些难以预料的“黑天鹅”事件,让人难以招架。
美国突然从较为安全的贸易市场变成了乌卡时代(VUCA)的前沿“阵地”,令人唏嘘。也许,我们到了必须要重新审视美国市场的时候了。
经济实力无出其右
2020年2月底,美国通过规模达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旨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其经济造成的冲击。该计划包括向符合规定的美国民众发放补助、提高每周失业救济额外福利、为新冠疫苗接种计划注资、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等事项。
该项经济刺激计划公布之后,立刻引发进出口贸易市场的积极反馈,关于美国经济将迎来大幅恢复性增长的预测不在少数,似乎此举将终结疫情造成的混乱局面。然而,质疑者认为1.9万亿美元将刺激通货膨胀,影响该国此后3~5年的经济政策操作空间。
更有甚者,近期有报道称,美国在酝酿推出更大规模的一揽子经济计划——总额达3万亿美元,旨在建设基础设施、部署清洁能源、刺激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无论这些经济刺激计划能否落地,现下都不可否认一个事实:美国经济强大名不虚传,在危机面前能够拿出这么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市场,是一种实力的展现。
近百年来,美国的综合实力无人能望其项背。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国际上强势主导了很多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在各国博弈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美国拿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确实缔造了一个“经济神话”,暂且不论这种发展路径是否“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的数据,202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约为20.95万亿美元,同比下降3.5%,自2009年以来首次出现萎缩,人均GDP约为6.3万美元,比2019年约减少2 000美元。在此之前的2015—2019年,美国GDP规模持续上升,分别为16.4万亿美元、16.66万亿美元、19.39万亿美元、20.49万亿美元、21.43万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9%、1.5%、2.3%、2.9%、2.3%。
尽管2020年美国经济有所萎缩,但其下降幅度小于全球前五大经济体中的日本(-4.8%)、德国(-4.9%)和英国(-9.9%),放眼全球,这种表现并不算太坏。是什么支撑了美国经济在疫情造成的如此危机之下仍然看似坚挺?其深厚的产业基础功不可没。
很多发展中国家通常只有少数几个产业为经济支柱,而美国拥有众多可以支撑其经济基本面的重点产业,包括汽车、机械制造、钢铁工业、化工、通信、计算机、航空航天、金融、农业、影视娱乐等。如此多元化的经济结构,也难怪风险来袭之时表现能“好于预期”。不仅如此,美国还是全球吸引外商投资最多的国家,每年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入供其驱策。
不过,习惯了当全球经济“老大”的美国,在如今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当下,也面临被加速追赶的命运。美国早已在全球中高端产业链和价值链上“排兵布阵”,设置重重障碍,防止其他国家后来居上,甚至明目张胆地打压其他国家的企业。这种围追堵截的策略真的能让美国高枕无忧吗?
中美贸易强者遇强
回顾过去10年中美国际贸易关系,绝非一帆风顺,不确定性此起彼伏,早就演绎了最近几年才备受瞩目的乌卡时代内涵。这一点可从两国贸易规模及增长走势中看出端倪(见图1)。
2016年和2019年,中美贸易总额分别下降6.7%和14.5%,使两国贸易增长率走势出现戏剧性跳跃。究其原因,2016年是并不平静的一年,当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降、汇率波动加剧、市场需求疲软等状况百出,造成中国对外贸易不仅受制于新兴市场经济下滑,而且在发达市场的占有率也有所下降,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地位连续3年被美国夺走。同时,成本上升也削弱了中国在国际市场的传统竞争优势,而新外贸动能尚未真正形成,可以说处于新旧比较优势转换的过程中。
再看201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长率下降到近10年最低点。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美国自2018年开始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是罪魁祸首。关税提高的效应在2019年显露无遗,确实影响了大量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特别是占据中国外贸半壁江山的机电产品。2019年,中国机电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同比下降13.8%,虽然美国仍是中国机电产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地,但占比有所回落。
经历了2019年的异常下滑之后,2020年中美贸易额达到5 867.3亿美元,同比增长8.3%,贸易规模排在中国与东盟、欧盟贸易额之后。毫无疑问,在疫情冲击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其中,中国机电产品对美国出口额增幅由负转正,达到8.8%。在“宅经济”带动下,笔记本电脑、家用电器、照明设备和手机等产品对美国出口增长明显。
总体上看,如果没有突发事件,中美贸易基本沿着正常的轨迹前行,并无特别之处。然而,在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加深的大背景下,未来中美贸易的波动性势必加强。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只涉及经济贸易层面,还将渗透其他很多因素,比如美国可能拿政治绑架经济贸易。
另外,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也上演了很多年。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汇率双向波动渐成趋势。这使外贸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此外,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绕开传统贸易结算货币——美元,尝试以人民币为结算货币,显示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人民币的此番表现令美国心生戒备,背后其实是贸易力量的转换博弈。
不管怎样,现在美国仍然是中国外贸企业最向往的市场之一。根据《进出口经理人》杂志连续多年发布的《外贸企业生存现状调查报道》,美国一直处于中国企业最想开拓的海外市场前3名。未来很长时间内,美国仍将意味着技术引领者、资金池、品牌创新“高地”、高端制造业聚集地。强者遇强,合作才能共赢。
传统市场搅动风云
近期,“棉花”从田间地头飞入各大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热词,美国在其中扮演了“不怀好意”的推动者角色。条分缕析之后就会发现,这绝不是棉花的问题。棉花只是冰山的一角,海面下才是深层次的症结。
不论表象有多少,本质都是美国为了打压中国崛起而挑起的无端之灾。棉花背后是中国整个纺织服装产业链。近些年,东南亚、南亚等地区承接了大量中低端纺织服装产业,而且东盟将纺织服装业作为其重点发展行业,与中国形成了竞争关系。
除此之外,中国纺织品服装还是中美贸易中的重要传统商品。2020年,中国纺织服装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8%,实现超预期增长,特别是出口额同比增长9.1%,占全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11.4%。其中,中国纺织服装对美国出口额同比大幅增长22.6%。根据美国商务部的数据,2020年,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在美国市场的份额达38.6%,比2019年扩大近6个百分点。
更进一步说,此次由棉花引发的市场震荡或对中国纺织服务产业链布局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只是一个缩影。
重新审视美国市场,就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如何做外贸?这个传统贸易市场已非过去那么平静。为了阻挠中国贸易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美国可能会不断搅动市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