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企业持续赋能中国绿色发展
冬奥微火炬让全世界对绿色低碳有了直观的感受。中国自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并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和履行国际责任。记者观察到,近一段时间,众多外资企业纷纷对准“双碳”目标应势而动,为助力中国绿色发展贡献方案和智慧。
1月28日,壳牌启动了其在中国的第一个商业化氢能项目——河北张家口绿色氢能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该项目还为当前冬季奥运会期间张家口赛区的氢燃料电池汽车解决约50%的绿氢供应。这也是壳牌在中国的第一个商业化氢能项目,预计建成用时13个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解水制氢装置之一。据了解,氢能以其清洁、高热量、零排放等优势,作为“能源”正在获得业界的认可,并成为国际议程的新焦点。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将氢能产业列为未来六大产业之一。
事实上,壳牌前不久发布了《中国能源体系2060碳中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能源生产与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可能路径进行了探讨。其中显示,为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中国需要达成八项指标:面向终端用户的发电量增至三倍;面向终端消费和制氢的电力系统规模增至四倍;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提高到80%;氢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份额从目前的较低水平提高到16%;生物资源能源化利用增加八倍,并大幅增加生物质的商业化利用;增加提高能效的投资,在未来40年,使整个经济体的能耗降低一半;在2030年至2060年期间,将政府主导的碳价格提高至少四倍;未来40年内,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规模增加400倍以上。
壳牌集团执行副总裁、壳牌中国集团主席黄志昌表示,壳牌中国与壳牌全球能源远景团队勾画了一幅可能的路线图,帮助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能源生产与使用过程中二氧化碳的净零排放,比如《报告》主张“三管齐下”,就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制定合理的碳价等来降低碳排放;通过发展清洁技术和燃料等,来避免碳排放;通过推进碳捕集、利用和封存,以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措施来抵消碳排放。
不言而喻,加快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关键,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实现能源转型对中国非常重要。安捷伦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业务总经理陈亮近日在出席相关活动时公开表示,安捷伦的目标是在2050年必须达到净零碳排放,2024年水消耗和能源消耗分别降低20%、10%,该公司在上海的工厂于2020年就全部铺上太阳能光伏电站,以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与此同时,安捷伦也将持续为能源化工、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和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提供创新产品和技术,助力可持续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金之钧认为,壳牌的《报告》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很强的针对性,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技术路径有很好的研究和分析,比如说对氢能、生物质能、CCUS等方面的技术分析,这些研究也必将对相关科研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对于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合作也具有积极意义。
根据渣打集团的最新调查,55%的跨国公司认为他们的低碳转型还不够迅速;78%的投资者认为多数商业领袖并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帮助他们的公司及时转型,与此同时,低碳转型的资金缺口依然巨大。供应链的碳排放量平均占跨国公司碳排放总量的73%。对此,渣打集团首席执行官温拓思在第三届外滩金融峰会上表示,创新的理念有助于将资本引导到以前那些难以吸引私营部门投资的领域。公共与私营部门合作、混合金融和可持续发展债券等创新的融资形式为投资者和企业应对挑战提供了机制。同时他认为,需要让各国政府通力合作,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