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互利共赢 中德经贸:共同发展相互成就
在中德建交50周年之际,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中德经贸关系受到各界关注。
经贸合作被誉为中德关系的“压舱石”。建交50年来,中德两国坚持开放交流,共谋发展,以互利共赢为原则,不断深化经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给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经贸合作不断深化
中德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阔的共同机遇和大国的共同责任,两国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格局。
中国与德国互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伙伴。双边国际贸易额由建交之初全年不到3亿美元增至2021年的2500多亿美元,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也已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1-9月,中德贸易额达1736亿美元,继续保持增长;德国实际对华投资增长114.3%。截至目前,双向投资存量超过550亿美元。
近年来,德国企业正在抓住中国这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机遇,持续推进对华投资,在中国市场上展现自身优势并享受中国发展红利。中国德国商会联合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此前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2022》报告显示,2021年,近六成在华德企实现业务增长,超七成受访企业表示将继续加大在华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初,德国巴斯夫集团在广东湛江的一体化基地项目首套装置投产。巴斯夫(广东)一体化基地项目总投资约100亿欧元,是德企在华投资规模最大的单体项目,项目建成后广东湛江将成为巴斯夫在全球第三大一体化生产基地。
同时,德国也正成为中国企业的投资热土,宁德时代、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先后落户德国。
“中德之间紧密的经济联系是全球化发展和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这种经济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两国企业和人民,双方都从务实合作中获益良多。”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在此前的例行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与包括德国在内的各国扩大国际贸易合作创造更好条件。中方愿与德方一道,共同推动两国经贸关系互惠互利、行稳致远,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稳定性和正能量。
深挖互利合作潜力
业界普遍认为,展望未来,从应对气候变化到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从积极拓展绿色环保、服务贸易到深化人工智能、数字化等新技术领域合作,中德深挖互利国际贸易合作潜力空间广阔。
商务部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表示,中德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也是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国家。德国是发达国家中制造业稳健发展的典范;中国则是全球制造业增加值最大的国家,也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全球价值链位置看,德国主要处在高端环节,而中国部分产业跻身全球中高端,同时也有部分产业环节处在中低端。两国产业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特别使在新的全球发展格局和发展新态势下,德国正面临严峻的能源危机,其制造业亟须寻求更广泛的国际贸易合作,可与中国强化在制造业领域的合作。
商务部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闫实强表示,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同德国2019年发布的《国家工业战略2030》提出的十大重点高新技术产业有诸多契合点,中德在高端装备制造、化工、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应进一步挖掘合作潜力。
闫实强进一步分析,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时代的到来,中德可着眼未来市场,深化在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合作;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新能源及网联汽车产业可作为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提档升级的优先方向;在节能环保领域,德国是全球领先的环保技术国家之一,中德在减少化学品污染、可持续废物管理、新能源汽车电池回收利用等方面拥有较大合作潜力;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德国提出到2030年实现80%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而中国作为全球光伏产业的佼佼者,为全球市场供应了超过70%的光伏组件,双方合作前景可期;在服务业领域,双方在现代金融、职业教育、健康养老、绿色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合作潜力较大,可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张建平也表示,德国积极倡导低碳绿色发展,节能装备技术全球领先,新能源应用的比重走在世界前列。目前中国的新能源装备产品以及节能减排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也不断提升。在未来发展进程中,双方围绕相互贸易、相互投资,包括在产品和服务满足彼此需求上都有很大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