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凉了吗?会不会越来越难做?2/3
本文共3篇,这里是第1篇和第3篇的链接。
接上文。
2、2016年——:再全球化
全球化以2016年为分水岭。这一年,中美两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开始减少。外贸的挑战也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再全球化”,是相对全球化而言的。它还有另外的称呼:逆全球化、地区化。
凡有收益,必有代价。近30年的全球化不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2000年科技泡沫破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俄乌战争、新冠疫情等,这些发生在局部的危机导致了全球范围的影响。
产生这种影响的基础就是世界各国联接越来越紧密(全球化),再具体一点就是产业链分化。美国及众多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管理供应链。说大白话就是,自己只做利润更高的研发、设计、销售等环节,生产等利润低的环节就外包给其他国家。
这种供应链的分化,在正常情况下是双赢,但遇到前面提及的挑战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特别是俄乌战争和新冠疫情,让世界人民都切身地领略到了全球化的弊端:欧洲人民用上了高价能源、吃到了高价粮食;欠发展国家面对疫情自己无法生产疫苗、也无疫苗可用。
为了应对弊端和保障国家安全,各国不再以经济利益为第一考虑,开始注重防范和平衡全球化事来的风险。医疗、国防、能源、制造业和金融服务行业等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会首先调整。这就是“回流”和“脱钩”的原因。
(供应链)回流,是为了避免过度全球化带来的弊病。脱钩,是对变化的拟人化表述。
这,就是“再全球化”。
3、再全球化不等于脱钩
再全球化的本质是,将部分供应链回流至地区,以预防局部事件对全球的不利影响。说大白话就是,给供应链做个备份,一个依然是全球化的供应链,另一个供应链放在地区。
地区,指本国及邻国,比如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这一地区就是很好的互补。加拿大提供资源,墨西哥搞生产,美国提供消费力和美元。
做为企业,只依赖全球或只依赖地区供应链,都不是最佳的选择。最明智的做法是在政策和利益之间取得平衡——很多时候,政策就意味着利益(补贴、税收减免等)。
2016年及之前,中国做为世界工厂,承担了全球最大份额的商品生产和出口。2016年及之后,各国开始搞再全球化,仅这一点,就让一些订单“回流”至他国和地区。同时,我们的出口还面临着来自越南、东南亚其他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的竞争。
反应在外贸人身上就是,外贸订单变少了——客户从本国内采购、从邻国采购,或者从更便宜的国家采购。
变少也只是一个度的问题,不会一直减少。地区无法承接所有订单,因为供应链和资源的分布并不均匀。
4、外贸会越来越难做吗?
如果你理解并认可“全球化”和“再全球化”的概念,那外贸的趋势就非常明朗。
我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分享给你,与你一起探讨。
1、回流和脱钩的原因是防范全球化带来的风险,而不是“国与国之间不再做生意”。之前大家联系太过紧密,现在彼此距离拉开点,再上个备胎。备胎,分流了外贸的订单。
2、部分行业的回流是不可避免的:比如医疗、国防、能源、制造业和金融服务行业等。如果你刚好身处这些行业,除了适应和换行,没有更好的办法。
3、更多的关注小国外贸,比如东盟、中东等:这些国家因为体量问题,即使想回流一些行业也做不到。比如疫苗,动辄上百亿美元的研发成本,不是每个国家都有这个能力和体量去搞定这个事情。小国需要的某些产品,注定只能从他国购入。
4、多关注有技术门槛和科技含量的产品和行业:不管是人民币升值、人力成本上升,还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Made in China产品再也回不到过去那种“十分便宜”的年代。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会慢慢向门槛更高、利润更高的产品和产业上转移,所谓“产业升级换代”。
举两个极端例子,飞机和大型游轮。如果一个国家:
- 需要飞机,那他只能选择美国的波音、法国的空客(空客其实是举欧盟之力发展起来的),以及我国的商用飞机;
- 需要大型游轮,就只能从法、德、意、荷兰和我国进口。
飞机和游轮是极端的例子,也是高技术含量的代表。在最有技术含量的产业和最没技术含量的来料加工之间,还有成千上万的产品介于两者之间。这些产品不一定只有中国才能制造,但Made in China一定是最有性价比的。这才是外贸能长期向好的基本盘。
5、对外贸充满信心:除了涉及国家安全的产品(或行业)外,其他行业大可放心。即使有政策法律要求,企业的做法永远是在合规的前提下,利润最大化。毕竟,总统4年一换,企业要继续经营。
6、关注新的技术,改进生产效率和提高办公效率
有个段子是这样讲的:两个人在森林中遇到老虎。甲蹲下身来系鞋带,乙说:“我们跑不过老虎,迟早会被吃掉。你现在系鞋带干什么?”甲说:“我是跑不过老虎,但我只需跑过你就行了。”
全球化的竞争是老虎,我们和全球各个国家的供应商是甲乙丙丁。
5、外贸的过去
虽然你熟知的外贸是近30年的事情,但我想给你一个不一样的视角——历史视角。
丝绸之路可以追溯到距今2100多年前(公元前100多年)的汉朝。这条路主要是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运出去,再将香料或金银从其他国家运回来——这不就是国际贸易,外贸吗?
所以,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历史其实有两千多年,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近二三十年。放在千年的历史的长度下,任何逆全球化的动作都是短期的、局部的。
还有一个视角。
如果一个国家说我要自给自足不与他国发生经济往来了,会怎么样?
这话,清政府说过。结果我们都清楚,只要有利可图,其他国家即使发动战争也要把你的国门敲开,与你进行“国际贸易”。
为什么外贸发达的城市中有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这五座?
一方面因为各自的地理位置优势;另一方面,这五个城市是鸦片战争战败后,签订《南京条约》时被迫开放的五个港口,即“五口通商”。
所以,不要过分担心当前外贸遇到的挑战,站在历史的长度,它们都是局部的、暂时的。
互惠互利的贸易才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