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胀持续回落国际贸易稳步回暖
中国银行研究院日前发布最新版《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商品供需形势持续改善,各国通货膨胀延续回落态势。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呈现回暖迹象。
该报告指出,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生产稳定复苏,特别是制造业生产逐渐从低迷状态中恢复。受益于此,全球商品需求有所降温,供不应求状况持续改善。与此同时,全球利率中枢维持高位,货币环境整体偏紧,推动全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增速回落。同期,受地缘政治冲突影响,苏伊士运河、红海等连接亚非欧大陆的国际贸易主要航道运输效率下降,导致国际能源价格以及相关地区进口消费品价格上涨,驱动中东和非洲部分新兴经济体CPI增速回升。
根据上述报告,2024年1月,在公布CPI数据的73个经济体中,CPI同比增速下降的有46个,占比为63%。G20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GDP)加权平均通货膨胀率为5%,较2023年底下降0.1个百分点。进入2月后,这一形势有所变化。同期,在公布CPI数据的37个经济体中,通货膨胀反弹的经济体占比为45.9%,较1月提高8.9个百分点。其中,阿根廷、土耳其、埃及等经济体通货膨胀绝对水平高且涨幅较大。中国、越南、菲律宾、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等亚太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绝对水平低,但短期有所反弹。此外,美国通货膨胀再度走高(提高0.1个百分点),下行趋势暂时被逆转,不过欧元区和欧洲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货膨胀仍延续下行趋势。
展望第二季度,该报告预计,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将进一步缓解,商品供需状况也将持续改善。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制造业产出将继续稳步增长,亚太新兴经济体出口形势持续好转,全球商品供给有望增加。发达经济体企业破产增加和工资增速放缓将导致需求继续回落。与此同时,偏紧的金融环境也将继续对消费和投资需求形成抑制,欧美国家通货膨胀有望继续回落。不过,红海危机和巴拿马运河干旱问题也将持续扰动全球供应链。主要国际航道的集装箱运货量、邮轮及天然气运输船通行量持续遭受影响,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可能维持在高位,或将影响全球通货膨胀回落速度。此外,考虑到全球气温升高可能对多国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第二季度,国际粮价可能再度走高。由于食品在低收入经济体消费篮子中占据最大份额,食品价格回升或将加剧低收入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
该报告认为,2024年以来,国际贸易呈现回暖迹象,主要经济体贸易数据普遍有所改善。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货物贸易晴雨表指数回升至100.6,出口订单增多、航空货物贸易和原材料贸易增长成为推动贸易复苏的主要力量。
然而,受到自然灾害、地缘冲突升级等因素影响,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运力大幅下滑,全球供应链紧张指数由2023年12月末的-0.16大幅升至2024年2月末的0.10。航道阻塞带来的运量下降和成本上升,延缓了全球货物贸易恢复速度。
与此同时,以交通、旅游为代表的全球服务贸易复苏态势良好。2024年1月,国际航空运输协会(IATA)发布的全球航空客运收益公里数(RPK)同比增长16.6%,已基本恢复至2019年疫情前水平。其中,亚太、非洲和中东地区的RPK恢复速度较为明显,成为服务贸易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
展望今年第二季度,该报告认为,国际贸易增速或将延续恢复态势。全球通货膨胀降幅趋缓有利于形成对贸易品价格支撑;美元、欧元等全球主要贸易计价货币成本趋降、流动性条件改善,有利于促进贸易融资;疫情影响消退背景下,交通、旅游业的复苏以及数字经济发展,将支撑全球服务贸易以较快速度增长。
不过,在此期间,国际贸易恢复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包括区域冲突可能扩大升级,冲击供应链韧性;航道阻塞对货物贸易产生拖累效应;多国面临大选,对外政策可能发生较大改变,加征关税、强化出口管制等限制措施可能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