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海”潮下,中企如何行稳致远
在经济全球化虽遭逆风但仍滚滚向前的大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非但没有因为国际上保护主义之风渐盛而放慢脚步,反而正以新的面貌、在新的领域掀起新的“出海”浪潮。正如一些媒体所言,“出海”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发展壮大的必选题。新“出海”潮下,中企的全球化布局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品牌和技术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同时也为全球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动力。
对中企而言,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出海”始于2010年前后,即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大约十年后。主要得益于三大红利——“入世”红利、全球制造业转移红利以及人口红利,我国经济规模连上台阶,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并在2010年左右成为全球制造业产业链高、中、低段均较完整的新兴经济体。与之相应,寻求全球资源配置便成为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内生性需求。特别是在2013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实施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明显增加,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实际利用外资,2015年和2016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先后创下1456.7亿美元和1701.1亿美元的历史新高。
当前,世界正在见证中国企业掀起新一轮“出海”浪潮。从以智能硬件、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制造业,到以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等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新“出海”潮下的中企呈现出数量庞大、创新性强等诸多特征,今天的中企出海与当年主要以并购为主相比,也正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多元。这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企业深度嵌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业不断升级,对国际经贸规则的理解、掌握与运用日趋成熟密不可分。十多年前,跨境并购之所以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重要方式,是因为当时中国GDP刚开始跨过10万亿美元门槛,除了继续紧盯国内市场,中企不得不放眼世界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机会。那段时期,跨境并购在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服务国内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中国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等方面,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约从2015年起,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下,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乃至一些东南亚国家转移。在继续大规模吸收和利用外资的情况下,我国资本输出步伐进一步加快,海外投资主要聚焦制造业和信息技术等,也有助于我国优质企业的全球资源配置。依此趋势,在我国进一步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高质量“出海”、寻求全球优化布局更加成为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随着与国际高标准贸易投资规则进一步有效对接,我国将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持续扩大的需求,不断向国内外参与主体释放改革与发展红利。与此同时,随着国际经贸格局和产业竞争格局的深度调整,越来越具备区域乃至全球性资源配置能力与优势的中国企业,在深度嵌入全球资本与产业链的过程中,也需以更加敏锐的市场直觉和更具前瞻性的风险意识,紧密结合全球经济竞争与产业变迁趋势,扎实做好尽职调查等“出海”功课,审慎评估投融资、运营乃至地缘政治等方面风险,确保在新一轮“出海”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