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新势力 向新业态转变的加工贸易迎来新发展机遇
为提高加工贸易发展水平,海关总署近日出台《海关总署关于推动加工贸易持续高质量发展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围绕提升便利化水平、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筑牢安全发展防线3个方面提出16条改革措施。
加工贸易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海关总署企业管理和稽查司副司长黄伶俐在解读时表示,加工贸易作为我国对外国际贸易和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对外开放、推动产业升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工贸易“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不相适应,外贸占比也从最高时的超过“半壁江山”,下降到五分之一左右。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5.57万亿元,占全国国际贸易进出口总值的18.1%。
在这种情况下,为何还要重视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是中国在贸易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曾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高达六成以上。近年来,我国鼓励发展一般贸易,鼓励发展自主创新、自主品牌,加工贸易的比重逐渐下降,但是仍然在对外贸易占比中高达两到三成,仍然是解决就业、促进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建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改革开放这么多年,加工贸易对于中国对外贸易和制造业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拉动就业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因其结构在不断优化、技术含量在不断升级,对于目前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进一步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王孝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王孝松认为,加工贸易近年来的贸易占比有所下降,但质量却有所提高。改革开放初期,加工贸易主要是代工,到现在发展到了代设计和品牌营销,而且这部分比例越来越高,体现了我国通过加工贸易来促进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就。此外,随着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因此,现在的加工贸易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模式。目前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占比在六成以上,特别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增幅增速都明显加快。”王孝松说。
此外,他认为,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可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过去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传统加工贸易模式,现在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来带动技术水平的提升,使得加工贸易在国内的附加值不断提高,起到了整合资源的作用。
张建平认为,现阶段,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研发以及融资成本的逐渐攀升,中国外贸企业必须追求以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为主的对外贸易形式,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加工贸易已经不再是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而退居为补充型的方式。
“但是仍有一些加工贸易,比如手机生产线的组装、汽车、服装、电子、机械等很多行业,都有加工贸易,也包括保税区的航空维修、轮船维修这些业务,实际上还是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成长空间。”张建平进一步解释。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找准方向
王孝松认为,此次《方案》的16条措施,非常重视产业的梯度转移,对于正在工业化进程当中不断发展的中西部地区来说,加工贸易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动力。加工贸易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能够起到统筹区域发展的作用,又能提升当地制造业发展和就业水平。
如何加快落实《方案》从而促进加工贸易高质量发展?张建平建议,一方面,要用好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这些平台,着重发展符合当下国际贸易市场需要的加工贸易业态。另一方面,要重视推动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发展,特别是保税轮船、保税航空的维修业务等。
王孝松表示,一是政府要在国际贸易便利化、自由化方面多作努力,如优化流程、简化手续等,能够促进加工贸易企业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是找准加工贸易发展的方向。高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发展最迅速,仍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三是重视加工贸易企业集团化发展。未来要进一步放宽牵头企业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激发中小企业参与加工贸易改革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