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数据显示,“一带一路”推动多边金融机制合作
过去10年金融作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的力量展现出了强大而多元的赋能价值。或产融结合,或银企携手,或投贷联动,或银团共举,无论是基础设施的联网联通,还是产业衔接的落地推进,抑或是技术产品的孵化共生,金融都能在面向需求的市场对焦中加量发力,在创新管道的自我拓展中协同共振,并宛如永不干涸的鲜活血液穿流于“一带一路”的火热躯体之中,实现着对既有全球投融资格局的重塑与再造。
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中国依靠经济规模居世界第二以及外汇储备居全球第一的位势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来源。同时秉持共商、共建的原则,共建国家也参与了域内项目的融资与投资,由此形成了政府双边投资引导、市场投资为主导的多元投融资体系。
进出口数据显示,过去10年间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共建国家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双边投资涉及3000多个项目,遍及70多个国家与地区。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是专门面向“一带一路”建立的政府多边性投融资平台,最初创始成员国为57个,如今增加到109个,成员遍及五大洲。进出口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亚投行共批准了236个项目,累计批准融资总额超450亿美元,带动资本近1500亿美元,惠及36个亚洲域内与域外成员,成为国际多边金融体系中的关键一员。
丝路基金是又一支服务“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劲旅。目前规模扩张至400亿美元+1800亿元人民币,而且在丝路基金的牵引与组织下,产生了中哈产能合作基金、中拉产能合作投资基金、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数只跨国基金。进出口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由于创始成员国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国与拥护者,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同样具备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使命与功能。新开发银行初始资本为1000亿美元,由5个创始成员平均出资,另设规模为1000亿美元的储备基金。除成立以来先后发行了合计规模为110亿元人民币债券以及规模12.5亿美元的3年期绿色债券以外,新开发银行还为带路沿线各国的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等项目提供了33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累计涉及近百个项目。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一带一路”本就是开放性、包容性的公共产品,在资金融通上也是全方位推进多边金融机制的合作。
在传统国际金融体系出现功能抑制与扭曲的背景下,“一带一路”的金融体制安排与创新为世界经济增长打开了一扇全新的投融资大门,在资金增量上构成了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有力补充。由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落后是其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而“一带一路”的投融资体系恰恰对准的就是这一短板。进出口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提供给“一带一路”的信贷资金95%流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不仅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降低了发展中经济体参与国际竞争的贸易成本。据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一带一路”沿线铁路、航空及海上运输成本每降低10%,能分别提高国际贸易约2%、5.5%和1.1%。
投资额外性是指投资于其他投资者尚未进入或不愿进入的领域,而“一带一路”上的不少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产业投资,不仅周期长,而且回报慢,并非传统国际金融组织乐意踏足的地带,但“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则完全不同,一方面最大程度降低单位投资成本,最终有效破解若干项目投资额外性程度低的难题;另一方面,“一带一路”的投资对象选择不论国家经济强弱,更不带有任何附加条件,而是针对客观需求,在严格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做出投资安排,使得待投项目获得精准的资金配给与落地运营,在此基础上实现参与方的最大利益公约数。
进出口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已为共建国家创造了42万个工作岗位,而据世界银行测算,若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部得以实施,到2030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2.9%,并且使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