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破除发展“堵点”打造精品班列
因中欧投资贸易规模的增长而产生、应“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而壮大,近年来,中欧班列逐渐成为连接我国与欧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国际贸易经贸往来的纽带,行进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不断聚焦沿线国家的关注。
日前,由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主办的助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圆桌会议,作为第十三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洽谈会的重要组成在京举行。中国产业海外发展协会会长和振伟在致辞中指出,作为共建国际贸易“一带一路”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枢纽,中欧班列是稳定沿线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加快推动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等的多式联运模式,构建以铁路、港口、管网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有利于沿线各国的发展。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司处长陈怀海介绍,截至今年5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7.2万列,运送货物628万标箱,重箱率达98.3%,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运送货物的品类已从开航初期的电脑等IT产品逐步扩大到服装、鞋帽、汽车及配件、粮食等53大门类、5万多品种。
“中欧班列的开行紧密了亚欧大陆的联系。”陈怀海表示,截至今年5月底,中欧班列共铺设82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3个城市,逐步“连点成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也有一些因素在制约着中欧班列的发展。河北陆港建设集团执行董事李信龙指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分布不均是问题之一,如东部地区还未开展建设,因此布局中欧班列中心站以开拓中东和东南亚的货物来源非常必要。
“口岸能力饱和,沿线的交通设施有待改进。”李信龙说,目前阿拉山口、满洲里、二连浩特、霍尔果斯等口岸运载能力负荷运行,而监管口岸受基础设施影响,换装时间较长且物流仓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中欧班列不断增大的货运量需求,从而降低了运输速度,尤其回程班列受影响较大,口岸积压严重。
与此同时,返程货源数量少、价值低,国际贸易市场开拓不足也是目前存在的一大问题。李信龙说,回程班列空箱现象出现已久,且回程货物大多是粮油、矿石、木材等,货物短缺问题既有中欧经济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因素,也在于国内班列运营平台在海外布局较少、市场开拓力度不大。基于上述问题,他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议。
一是整合陆港资源,优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布局,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京津冀地区产业实力强、经济密度高、人口规模大,应充分考虑已成型的北京空港枢纽、天津海港枢纽、石家庄陆港枢纽的布局,在河北设置京津冀中欧班列中亚集结中心,满足京津冀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求。
二是强化设施联通,提升铁路运力和口岸通关能力,加快建设国内重点口岸卡脖子路段改扩建工程。中欧班列正在由带动产品走出去转变为产业、产能投资走出去,因此要充分利用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资金等银行筹措资金,对境外铁路、口岸基地积极投资,改善境外口岸的设施设备、扩大物流仓储能力以及提升监管铁路运载能力和口岸通关能力,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三是布局建设海外仓,加强回程班列的货源组织,推进中欧班列与地方产业融合,鼓励中国企业在中欧班列境外线路周边地区建立生产基地、物流仓储、贸易中心和海外仓,以发挥其中转功能。同时不断开拓国际贸易市场,培育优质客户群,提高揽货能力,抓住跨境电商等发展机遇,改善铁路、海关和邮政信息互享机制,提高回程效率。
为进一步推动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陈怀海建议,应以瓶颈路段和拥堵口岸为重点,积极推动中欧班列卡脖子路段升级改造和重点口岸的扩能改造,拓展中东欧、中亚、西亚等国家之间的运行新通道;切实加强品牌管理,从运行效率、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品牌文化等多方面丰富中欧班列的品牌内涵;创新中欧班列运行管理和发展模式,努力打造数字班列,完善多式联运,推进中欧班列与丝路海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联动发展,打造精品班列,努力探索开航旅游班列,加快实现运贸一体化。(转自:中国贸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