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数据高光时刻延续原因
5月9日,中国海关总署公布最新的中国外贸数据,按美元计价,2023年1-4月进出口总值1.94万亿美元,下降1.9%。其中,出口1.12万亿美元,增长2.5%;进口8227.6亿美元,下降7.3%;贸易顺差2941.9亿美元,扩大45%。可见,中国外贸发展保持了整体规模和高顺差双延续的局面,整体规模放缓主要是进口规模下降的结果,而进口下降主要是中国主要进口商品-石油等原材料大宗商品,价格下降的结果。最能体现中国外贸发展成果的顺差,则延续了高位态势。2023年1-4月的顺差累计达2949亿美元,远超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857亿美元,也比2021年疫情防控优势下中国近乎成为全球供应地、海运一箱难求时期,同期(2021年1-4月)的1484亿美元。从宏观经济角度,直接构成经济增长的只是净出口(即顺差),因此高顺差延续态势,表明了中国外贸高光时刻的延续。从中国顺差变动进程看,中国顺差规模在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初期的放缓走势,持续上扬,2022年后在新高平台区间稳定运行。中国外贸的高顺差格局,或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首先是疫情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集中的惯性使然。2008年危机后西方产业实际上更趋服务业化,制造业向中国集中的趋势一直未有停止。2018年特朗普发动中美贸易摩擦后,虽然西方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上提出“友岸外包”等政策主张,但就国家整体竞争优势而言,中国大规模产业外移难以发生,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中心是过去数十年间国际经济格局自然演变的结果。
其次,大宗商品价格下调带来的中国贸易条件改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是一个长期性因素,是一个时代的转变;贸易条件改善则是一个短期因素,是一个年度的变化。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中国需要进口原材料和关键商品,前者主要体现为各类大宗商品,如铁矿石、石油等,后者主要体现为芯片。国际经济竞争中,中国对大宗商品贸易安全的对策是走出去投资,对芯片安全对策是内部追赶,前者比较成功,后者正处在被“卡脖子”的痛苦期。2022年下半年后,由于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中国贸易条件得以改善,2023年后的改善状况进一步扩大,2022年12月中国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的差为5.0,2023年3月扩大为7.4。贸易条件改善,意味着同样进出口规模下顺差规模扩大。
第三,人民币汇率相对偏软。2022年初外贸数据,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高达到了6.31,随后在美元进入持续加息进程后,利率平价机理成为了左右人民币汇率变化的主要决定因素,人民币汇率持续贬值;然而到了2023年后,正如笔者在本网文《展望2023:人民币汇率前景或重拾升势》中所言,2023年人民币汇率走势决定基础,将由利率平价转向通货膨胀和经济前景,这样人民币汇率或现稳中偏升态势。由于疫情后正常化初期经济内生动力偏弱,保持外贸强势必为政策合意偏好,因此扭转年初的汇率升值过速势头,维持偏软且平稳的汇率状态,或为政策合意偏好。人民币本质上还是管制货币,在资本项目未开放前,政策意图还是重要的汇率走势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