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重点突出 结构更趋多元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承压上行
在全球跨境投资承压的背景下,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保持合理有序增长态势。未来,这一趋势能否持续?会呈现哪些增长点?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吕越作了分析:
在投资规模上,持谨慎乐观态度。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没有变。随着更多中企探索并参与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中,对外投资合作或将继续增加。但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俄乌冲突,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
在投资方式上,一方面,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引发新一轮产业数字化变革,医疗和生命科学等领域或将继续引领中企海外投资,投资方式将呈现技术化、多元化和跨领域的趋势;另一方面,各国着力推动绿色增长,应对气候变化成为国际共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相关的投资将逐步上升,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交通和绿色金融等领域将成为国际投资合作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在区域分布上,今年来,中国继续积极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合作仍将保持活跃。同时,在RCEP框架下,成员国间的投资也有望带动国内对东南亚地区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2870.6亿元,同比增长2.3%(折合446亿美元,同比增长3%)。其中,流向批发和零售业投资80.8亿美元,同比增长20.8%;流向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投资也呈增长态势。同期,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443.4亿元,同比增长0.5%;新签合同额5072亿元,同比下降5.4%。
这组数据正是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走势的最佳写照。吕越表示,首先,从投资规模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受困于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多重困扰,全球贸易和投资活动受到冲击,但中国对外投资合作逆势增长,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其次,从区域分布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长,投资呈现出规模和占比双双走高的态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和新签合同额也保持高占比,说明带动“一带一路”地区的发展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线。从投资结构看,流向建筑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呈增长态势,表明相较于过往以制造业、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等领域为主要目标行业,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更趋多元化。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1-5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9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占同期总额的18.4%,比上年同期上升1.2个百分点。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285.5亿美元,新签合同额380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53.4%和48.2%。
“从数据看,前5个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增长较快,对外承包工程稳步推进,说明我国全球化布局仍在加快脚步,‘一带一路’沿线在中国对外投资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吕越认为,这主要得益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社会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和医疗设施等公共卫生领域,以及工业化和新基建等基础设施领域中的资金需求较为强烈。二是RCEP的实施带动了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增长。在RCEP成员中,有一大部分国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的实施对于共建“一带一路”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