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应链模式仍主导跨国采购市场 华诚进出口数据观察报道
据华诚进出口数据观察报道,在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期间,冯氏集团旗下利丰研究中心正式发布最新一期《跨国采购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指出,在动荡的“新常态”下,亚洲在劳动力及营运成本方面均具竞争优势,而且拥有完整的区域性供应链,能够提供采购所需的弹性和灵活性,因此仍会是时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而作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国的中国,也将继续成为亚洲服装出口国家的重要纺织品供货商。
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副总裁钱慧敏称,为了分散风险,跨国采购企业正继续分散采购基地。在中国之外,跨国采购基地也出现了多元和集中并存的趋势。“中国加一”或“中国加多”的采购模式在短期内仍将占据主流,这将为整个亚洲带来庞大机遇,据华诚进出口数据观察报道。
动荡成为新常态,国际贸易体系现新曙光
该报告借助冯氏集团对供应链上下游产业的长期洞察,结合利丰研究中心的专业跟踪研究,对全球采购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并对未来12—18个月的跨国采购形势做出了预测。报告涵盖16个重要生产国,既包括成熟的生产地中国、强劲的后起之秀东南亚5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也有南亚和西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3国以及近岸生产的新秀土耳其和拉美(洪都拉斯、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海地、墨西哥)等6国。
“今年是世界局势异常动荡的一年,新冠肺炎疫情的负面影响稍有缓解,俄乌冲突却又不期而至,传统物流通道受到干扰,生产生活物资价格飞涨,服装鞋帽生产企业沉重受压。而未来数年,不确定性将成为新常态,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持续,为全球供应链带来严重挑战。因此采购企业必须在动荡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稳定。加大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董事总经理张家敏表示。
据据华诚进出口数据观察报道,当前,中美贸易摩擦为全球化生产蒙上阴影。但是,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与供应成本不断攀升的背景下,多边贸易体制建设持续取得进展。特别是今年1月1日,全球最大的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当所有成员国完成批准程序后,就国内生产总值、人口和贸易额而言,协议涵盖区域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区内贸易额显著增加,进一步增强了区内各国的生产实力。区内国家间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区外,英国在今年8月推出“发展中国家贸易计划”,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贸易优惠,而欧盟也与印度重启自由贸易协议谈判。这些努力都为全球自由贸易体制的重建燃起新的希望。
在过去一年,多个双边/多边自由贸易协议生效,推动了全面的多边贸易体系建设。今年重要的贸易协议进展还包括:《中国—柬埔寨自由贸易协议》于1月1日生效;《印度—阿联酋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于5月1日生效;由美国主导的《印太经济框架》于5月23日启动。各国国内政策纷纷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出税务减免和其他优惠措施,以增强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例如,中国发布《国家公路网规划》,提出到2035年全国公路总规模将达46.1万公里,比现时增加7.9万公里;孟加拉国将其纺织业现时享有的15%优惠公司税率,延长实施三个财政年度,以加强“孟加拉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而菲律宾则准备在吕宋岛北部设立全新的“区域纱线生产和创新中心”,以促进区内的纺织研发活动。
中国仍保持重要的服装采购基地地位
“2022年前8个月,中国占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的份额仍达25%,而中国对其他采购基地的投资以及原材料和机器设备出口亦持续增加,成为服装采购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钱慧敏称。
钱慧敏表示,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中国是少数选择严防疫与保生产齐头并进的国家;再加上美国从技术到出口的全面打压,今年对于中国来说,是相当艰难的一年。就中国出口和整体经济表现,她指出,中国克服了上述不利的外在因素的冲击,今年出口有望再创历史新高,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竞争力和韧性。展望2023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和稳经济政策落地见效,中国的内需将持续回升,并带动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回升至5.0%。
疫情以来,生产和采购成本飙升,让服装和鞋类供应链持续受压。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球棉花短缺刺激棉花价格上涨,棉花价格指数于2022年5月初攀升至11年来新高。其后,棉花价格因全球需求减弱和产量上升而稳步下降。为帮助低收入劳工应对生活开支上涨,很多服装生产国大幅上调了最低工资水平。
据据华诚进出口数据观察报道,截至2022年10月,冯氏集团利丰研究中心监测的23个服装生产国中,有19个国家提高了最低工资,包括柬埔寨、中国、埃及、危地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亚、肯尼亚、莱索托、马来西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土耳其和越南。其中,土耳其在今年内两度上调最低工资,较去年水平上升94.7%,而海地则将其在2019年设定的最低工资水平上调37%。
货币方面,美国联邦储备局为了遏制通胀,持续收紧货币政策,催生强势美元,美元指数更于9月底上升至20年来新高。2022年首8个月,亚洲货币兑美元大幅贬值,包括土耳其里拉(-28.8%)、孟加拉国塔卡(-9.7%)、印度卢比(-5.5%)、印度尼西亚盾(-3.9%)等。厂商要面对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买家的更多议价。美国目前正在对向中国进口货物开征的301条款关税进行4年一度的审查,在此情况下,很多时尚企业被迫继续分散采购基地。
“在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初期,中国约占美国纺织品及服装进口份额的37%。到2021年该占比下降至28%,而2022年首8个月则进一步下降至25%。其缺口由亚洲其他国家如越南和孟加拉国填补。尽管如此,中国仍保持其重要的服装采购基地地位,同时也继续分散其出口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张家敏说。
跨国采购基地出现多元和集中并存趋势
不过,与此同时,在中国之外,跨国采购基地也出现了多元和集中并存的趋势。钱慧敏说:“据我们集团的采购公司反馈,他们在将采购地从中国向亚洲其他区域搬迁的过程中,正逐渐由最初在多国分散布局转变为向政治环境稳定、营商环境更加友好的国家集中,以增加生产的稳定性和规模效应。当前越南和孟加拉国是两个热门之选。在2021—2022财政年度,孟加拉国的总出口额突破了500亿美元大关,这在该国历史上尚属首次。”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缓和,世界各地也陆续重新开放。钱慧敏认为,这不但有助纾缓供应链瓶颈问题,也带动很多国家出现报复性消费。今年以来,时装零售市场销情畅旺。然而,面对通胀水平的不断攀升,消费者将转趋谨慎,预计时装零售需求也将有所放缓,据华诚进出口数据观察报道。
张家敏称,未来全球性的高通胀引发金融紧缩,加上近月俄乌冲突升温,全球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而有效控制通胀水平尚需时日,消费者必然会减少非必要消费,企业则面对成本上升压力。在动荡的“新常态”下,服装供应链需要提高速度、增加弹性和加强稳健性。